- 首頁
- 項目介紹
- 技術介紹
- 新聞
- 關于我們
含水層壓縮空氣儲能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技術上是可實現的和可借鑒的,在經濟和推廣上是可進行商業化的。其是指利用分布式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產生的多余電量使空氣以高壓的狀態儲存在地下含水層孔隙介質中,在需要供電時,重新抽采高壓空氣進行發電,其系統模型如圖 1
1)初始氣囊建造過程: 為向選定的目標含水層介質中注入一定量的緩沖氣體(空氣,氮氣,CO2等),緩沖氣體注入含水層后會形成一個大的初始氣囊,氣囊的作用主要是為后續工作氣體提供壓力支持和防止水涌發生;根據美國Iowa計劃的前期調查報告,初始階段注入含水層中的緩沖氣體量應該為循環過程中空氣量的10-100倍。 2)儲能釋能階段: 為根據儲能規模和調峰工作制度通過工作井向選定含水層中循環注入-儲存-抽出壓縮空氣,工作氣體的循環周期一般為日循環或者周循環。
在工程實踐方面,1980年開始,美國能源部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匹茲菲爾德開展了向某含水層注入和抽提空氣的試驗,結果表明空氣注入到含水層中可以以一定規模進行能量的儲存,井的設計對于提高能效非常重要。2006年,美國能源部計劃在Iowa背斜系統的含水層建立270MW規模的壓縮空氣地質儲能電站,但由于目標含水層滲透性的問題,暫時停止了該項目。2013年,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評價了太平洋西北地區進行含水層壓縮空氣儲能的可能性。此外,美國也在進一步實施利用地下孔隙介質的PG&E 300MW和Nebraska 100-300MW的壓縮空氣儲能示范計劃。
含水層壓縮空氣儲能適宜性評估技術
含水層壓縮空氣儲能地下全過程模擬技術
地下儲氣空間改良技術
先進耦合儲能優化技術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至今已經有36個一體化項目簽約落地,規劃總規模近85GW,投資總額超過3700億,包括風光水火儲、風光儲等。因此大規模儲能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在我國十分巨大。
近日出臺的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全文中著重強調了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提升清潔能源的消納和儲存能力。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儲能規模的關鍵在于儲氣庫的選擇,利用地下空間進行儲能的壓縮空氣地質儲能系統工作時間長,可以持續工作數小時,甚至可實現電能跨季度存儲。目前,地下儲氣庫的選擇主要有地下鹽穴、含水層和廢棄礦洞。
截至 2020 年底,已有18 個省市出臺了鼓勵或要求新能源配儲能的有關文件,配置儲能的比例從 5%到 20%不等。
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CAES)是國際上比較認可的儲能技術。相比抽水蓄能來說,壓縮空氣儲能具有投資少、運行維護費用低、占地面積小、環境影響小、動態響應快、運行方式靈活、能效高等有利特點。
風能、太陽能等該類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隨機性,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不足,調度運行和調峰成本補償機制不健全。
德國的Huntorf(290MW,圖2)和美國的McIntosh(110MW,圖3)兩個利用地下鹽穴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已經商業運行了幾十年,其是在風力發電廠的基礎上接入儲能系統設備,能夠很好的根據實際電量峰值需要進行調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02/24
/2021
03/12
/2021
03/23
/2021
12/31
/2021